汪海青(1908—198)江苏省沐阳县高沟镇(现属连水县)人。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、漳州市美协理事,漳州一中退休教师。汪海青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,从小就喜爱绘画。1935年考进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。在该校名画家汪亚尘、谢公展、汪声远、俞剑华等人的精心指导下,他全面而熟练地掌握了国画的传统技法,又认真研究了中国历史名家的艺术成就,在校成绩优秀、突出,被誉为后起之秀,名闻上海画坛《墨竹》、《露气》等作品曾入选上海中国画会举办的书画展览,并编入《现代名家书画集人毕业后,他即被留校任教,不久被提升为讲师。抗日战争爆发,上海沦陷,汪海青不愿做日寇铁蹄下的临民,毅然辞退了新华艺专教职,冒着生命危险从吴淞口乘船偷渡,逃离虎口来福建,被聘为福建艺专国画系讲师,先后在南平师专、龙溪师范、漳州一中任教,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。数十年来,培养了很多美术人才。汪海青在艺术上是很有才华的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吹弹歌舞,也样样精通。他擅长山水花鸟,也工草虫鱼介。创作了许多优秀国画作品,1953年中国画《蓼花》入选首届全国美术展览,不少作品发表在省内外的画册、报刊上和参加华东地区和省美术展览。汪海青的山水画古拙苍劲而又新鲜、清秀他的山水奇峰突起,不仅画外有景,而且画里有画,从近景透进去,往画里深掘,无限广阔,深透,更臻画中有诗的完美艺术境界。名画家吴蕴之先生曾书赠江海青一副草书对联,曰:眼中有天下奇山水,腕底得人间大自然。下联并有两行小字题跋:海青吾友,善丹青,写山水每多奇趣,今将分袖,撰联以赠,并乞两正。这副对联正概括了江海青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及其特色,给予很高评价。汪海青除绘事之外,对诗词和金石书法都有精醇的研究。他将这些方面并与绘画融为一体,构成了他的绘画艺术的全面和完美。汪海青平素论画,很讲究画品,他蔑视追求虚名浮利,反对艺术创作上媚俗、欺世以及颓废的吟哦等不良倾向。他认为画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,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,要表现人民的崇高理想,使自己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以真、善、美的多种感受,使人们心旷神怕,把观者的思想感情带到美好的境界中去,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。